2024年, 第1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 全选
    |
    论文
  • 廖平, 刘鑫
    旅游研究. 2024, 16(6):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旅游的起源是旅游学历久弥新的经典命题,人类旅游起源的时空定位、初始形态以及演变规律等问题至今尚未理清。文章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类旅游的 起源与演变展开哲学思辨和科学实证,研究认为:①人类旅游起源和演变的根本动 力在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进而引起人类旅游生活方式的 产生和变迁。②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旅游起源于约公元前2070—1600年的夏,世界旅游起源于约公元前4000—5000年的两河流域,这是人类 旅游起源的时空定位。③人类旅游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文化旅游、自然旅游 和休闲旅游三种形态,而现代旅游是一种综合旅游形态。
  • 许砚秋, 邓 敏, 徐玲燕, 洪绮哲
    旅游研究. 2024, 16(6): 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目的地品牌至爱理论,探究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游客文化保护 意愿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两组结构方程模型, 分别验证地方感与目的地—自我一 致性作为目的地品牌至爱的前因变量,对作为目的地品牌至爱的结果变量:目的地 的文化传承意愿以及文化宣传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认同和真实自我—的地一致性能够显著影响目的地品牌至爱, 并通过目的地品牌至爱与目的地品牌忠 诚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游客文化保护意愿。根据结论,文章给蕴含传统文化的传统村落型旅游目的地提出了实践层面的管理与营销建议。
  • 罗栋, 李雨霞
    旅游研究. 2024, 16(6): 2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2009—2021 年长江经济带省域交通与旅游面板数据, 分析交通和旅 游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趋势, 并借助障碍度模 型进一步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 2009—2021 年长 江经济带交通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偏低, 但在研究期内各地区呈 稳步提升态势; 耦合协调度的 σ 值整体呈下降趋势, 省际差异程度逐渐缩小; 在空 间上呈现 “ 东高西低” 的空间分异格局, 存在两极分异现象; 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 呈现正相关关系, 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中西部地区以低值集聚区为 主; 未来需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结构,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持续提高旅游创新能力 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杨越琴, 赵书虹, 孔营营, 杨雨婷, 杨兰, 杨红英
    旅游研究. 2024, 16(6): 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迪庆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普达措旅业为例, 基于ESG理论与共生 理论, 运用案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 探讨旅游企业ESG行为推动社企关系演变、 促进社企协同的过程与机制。 研究发现: 民族旅游地社企协同障碍主要体现在信息 不对称和利益分配问题两个维度, 且两者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 旅游企业通过ESG行为不断缩小社企心理距离、 加强环境保护, 促使社区从被动 “ 输血” 式生活转变 为主动 “ 造血” 式发展, 推动环境保护从生态恢复到生态保护再到生态教育不断融 合与强化; 随着企业ESG行为的不断发展, 所达到的行为效果由浅入深表现为 “ 善 意传递—信任构建—共营共治共享”, 促使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从非对称互惠 间歇共生到非对称互惠连续共生, 最终步入对称互惠连续共生。
  • 姚江, 贺晨欢
    旅游研究. 2024, 16(6): 5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博物馆对塑造地方非遗文化形象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借助SOR理论模型, 从理论推演、 实证方法、 路径分析等不同进路对游客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 非遗专题展游客参与行为是一种以感知和体验为导向的主观建构, 同时受到行为心理、 文化场景和社会交换等客观因素影响, 其作用机制有赖于游客对非遗专题展的交互叙事情境认知。 游客参与行为是内部驱动和外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以感知和体验为导向的主观选择, 以及环境、 情境和语境等客观影响过程, 文化环境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共同作用于游客参与行为。 通 过深化对非遗专题展的游客参与行为的理论构建, 以期进一步丰富非遗传播相关研究。
  • 王雨晨, 郭瑞
    旅游研究. 2024, 16(6): 6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直以来, 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激发是旅游目的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一环。 文章基于社会影响理论与溢出效应视角, 以江苏茅山旅游景区的游客为研究 对象, 构建旅游景区员工亲环境行为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 结果表明: 旅 游景区员工亲环境行为能够促进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产生; 感知责任和利他关注均在 旅游景区员工亲环境行为与游客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绿色公 平不仅能够强化旅游景区员工亲环境行为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 而且能够 强化旅游景区员工亲环境行为对感知责任和利他关注的正向影响。 研究结果丰富了 游客亲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 还能为旅游景区内外部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高平, 靳诚
    旅游研究. 2024, 16(6): 8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河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记忆载体, 国内外学者以历史文化、 地方情感为依托的记忆空间研究, 为后来的文化记忆空间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 文 章基于主客双方建立运河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模型, 以扬州运河三湾景区为例进行 探究。 结果表明: 在空间维度上, 运河文化记忆空间是重要的景观资源, 产生了运 河文化认同; 在文化维度上, 运河文化记忆空间能够传承文化遗产, 提升文化氛围, 优化旅游形象; 在情感维度上, 主客双方都产生了愉悦感、 自豪感和归属感。 基于 此, 从文化距离、 旅游动机、 景观原真性和旅游影响感知角度分析主客分异形成机 理, 为打造文旅融合旅游地、 保护和活态传承运河文化遗产提供新思路。